湖北经济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

来源:发布者:湖北经济学院中文站发布时间:2011-12-01

  

“十二五”时期,是我校建设高水平财经类教学型大学的关键时期。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湖北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湖北省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我校“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取得的主要成绩

“十一五”期间,学校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提高办学质量与效益为目标,坚持规模发展与质量提高相适应、外延扩张与内涵发展相统一、调整布局与优化结构相协调、加强基础与创建特色相结合的办学方针,圆满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确立的发展目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和社会影响力明显提高,为实现新一轮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办学思想理念更加明确。学校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践行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教学为中心、育人为根本”的办学思想统筹学校各项工作,确立了建设高水平财经类教学型大学的发展定位和“有思想、有能力,实践、实用、实干”的人才培养目标,凝练了“厚德博学、经世济民”的校训,孕育了“忍辱负重、坚韧不拔,首战用我、用我必胜”的经院精神。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第二次党代会等重大工作,学校办学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已成为全校教师员工对学校发展的共识。

——办学规模结构渐趋合理。形成了以公办本科教育为主体、高等职业教育和民办高等教育为两翼、继续教育和国际教育为补充的“一主两翼两补充”的办学格局;与湖北大学联合举办了硕士研究生教育。“十一五”末期,学校全日制普通本科在校生11684人、专科在校生3487人;法商学院全日制普通本科在校生5944人、专科在校生4351人;成人教育学生13769人;国际教育学院78人(含预备留法学生和留学生)。

——本科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取得良好成绩;建成省级精品课程12门、省级实验示范中心3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承担各级各类教育教学研究项目(课题)306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7项。学生综合素质不断增强,获评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685篇,在国家级、省部级各类竞赛中获奖215项;学生参加全国各类大赛屡创佳绩;省内本科招生录取分数线位居省属高校前列,毕业生就业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基本实现了“入主流、办特色、高起点发展”的目标。

——学科专业建设成绩明显。形成了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干,文学、法学、教育学、理学、工学等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财政学、金融学、会计学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财政学、金融学、会计学、企业管理成为“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设岗学科;市场营销、金融学、会计学分别入选第三批、第四批和第六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金融学成功入选“湖北省高等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实验计划”;新增4个立项建设省级品牌专业;新增本科专业14个,本科专业数达到40个。

——科研工作获得丰硕成果。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749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2项,中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58项;发表学术论文5235篇,其中被三大检索收录107篇,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转载141篇,出版专著55部,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28项;建成了湖北金融发展与金融安全研究中心、湖北物流发展研究中心等两个省级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启动了部省院校对口支持合作计划,与政府部门合作共建了湖北省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监测评估中心、湖北数据与分析中心、湖北县域经济研究院等重要研究平台,筹备成立“湖北省水事研究中心”,“湖北省新农村建设评价中心”,形成了一批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成果,其中《湖北水资源保护体制机制创新研究》获2010年度湖北省重大调研成果二等奖,“关于构建武汉东湖高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物联网的建议”引起省领导高度重视并作了重要批示;先后举办和承办了8次国际性学术会议,主办了高水平学术会议30余次,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讲学150余场次;《湖北经济学院学报》荣获“全国百强社科学报”称号,入选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

——师资队伍实力进一步增强。“十一五”期间共引进教师227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7人、博士68人;教师在职取得博士学位136人,选派教师出国访学、国内进修150人次;新增国家级学科带头人1人、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津贴的专家6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1个,全国模范教师称号1人、全国金融教育先进工作者2人、全国先进会计工作者1人,全省师德标兵1人、师德先进个人1人。到“十一五”末期教师队伍总数达782人,其中教授64人,副教授233人,高级职称教师达到39%,博士占比达到15%

——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改善。建成人文艺术大楼、青年教师公寓,校舍面积增加4.55万平方米,学校各类校舍总建筑面积达62万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18万平方米,学生宿舍19万平方米,教室面积5万平方米,教职工工作周转用房20万平方米;学校校园绿化率达到47.8%,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基本实现了“人文·生态·数字”的校园建设目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到8878.37万元,馆藏纸质图书总量达到179.28万册;建成了高速校园网络,光纤总长度达100余公里,各类先进交换机2000余台;学校收入2008年以来稳定在3亿元以上,教职工收入逐年稳步增长。

——思想政治工作保障有力。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为实现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精心组织、扎实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功召开了第二次党代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党委和纪委领导班子;加强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完善了基层组织设置。“十一五”期间,共发展党员7010人,其中发展教工党员105人、学生党员6905人,在校生党员比例达到11%,实现了本科生班级“低年级有党员,高年级有党支部”的目标。2006年以来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连续4年受到团中央等五部委联合表彰,2006-2008年荣获省级平安校园,2007年学校被评为省级最佳文明单位。

二、“十二五”时期学校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十二五”时期学校事业发展必须应对的严峻挑战

——世界经济格局正在悄然改变,后金融危机时代,各国围绕人才、技术、市场、资源等竞争更加激烈,发达国家对中国教育资源的争夺已经展开。

——我校地处拥有百万大学生的高校密集区城市,学科专业基本被同城高校所覆盖,随着高教布局和结构调整,夹缝生存的空间或将再受挤占。

——我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数量逐年下降、青年成长成才的价值选择多元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新读书无用论”抬头等因素,已经导致高校新生报到率呈现逐年走低之势,将对我校的办学规模和生源质量构成不利影响。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人才培养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之间的差距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外部关系的主要矛盾,如何把人才培养质量的社会需求和外部压力转化为内部发展要求已经成为高等学校迫切而现实的问题。

——我校尚处在从初创期向适应期的转变,办学基础还不够牢固,特色还不够鲜明,学科专业结构尚显单一,科研水平和学术创新能力有限,师资队伍结构不尽合理,以及财政拨款不足,债务负担较重,增收空间有限,这些都是困扰和制约学校事业发展的现实问题。

(二)“十二五”时期学校事业发展必须抓住的重要战略机遇

——必须抓住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小康水平对高等教育发展带来的战略机遇,必须着眼于国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教育、对人才质量的需求,坚持内涵发展,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必须抓住我省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宏伟目标,加快建设“四基地一枢纽”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我校学科优势,锻造能满足湖北现代物流业和现代服务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深度参与地方经济建设,提升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和影响力,努力成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库和智慧库。

——必须抓住建设“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大机遇,紧紧把握好地处武汉东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紧邻中国光谷、武汉金融港和大型企业群的人才需求洼地的优势,主动参与示范区的规划和建设,寻求与示范区在项目研发、成果转化、决策咨询、人才培养等领域的深度合作。

——必须抓住颁布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的机遇,按照《纲要》提出的“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的要求,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发展之路、坚定不移地朝着建设高水平财经类教学型大学的目标迈进。

——必须抓住我省高等教育发展的第二个“黄金十年”的机遇,结合我省高等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就业创业示范基地计划、战略新兴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高校自主创新重点基地建设计划、高校青年教师企业服务行动计划、高层次人才计划等,增强我校在省属高校中的竞争力。

——必须抓住我省“十二五”时期大幅增加教育投入的政策机遇,用好用足政策,筹划好学校债务化解方案,切实减轻债务负担,增强财务保障能力,保证办学经费充足、财务运行良好、教职工收入增加。

总之,“十二五”时期,学校事业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科学发展,内涵发展;坚持把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走教学型大学发展之路,强化“两有三实”人才培养特色;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促进学科创新;坚持科研为本科教学服务,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坚持践行、弘扬“厚德博学、经世济民”校训和“忍辱负重、坚韧不拔、首战用我、用我必胜”的经院精神,努力开创我校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三、“十二五”时期学校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十二五”时期我校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工作,坚持教学中心地位,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改革活校战略,把我校建设成为规模适度、结构合理、质量较高、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财经类教学型大学。

“十二五”时期我校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调结构、铸特色、强实力、增效益,向高水平迈进。即着力实现办学层次从本科教育为主向独立举办硕士研究生教育跨越,主干学科建设水平从省内较高向省内领先跨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从初步参与向具有一定话语权跨越,人才培养从初具特色向特色鲜明跨越,院系发展从依附型向自主型跨越,学校财力由保运转向促发展跨越。

——合理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招生结构,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一主两翼两补充”的办学格局,初步建立起适应科学发展、内涵发展要求的现代大学管理体系。

——强化“两有三实”人才培养特色,形成观念先进、方法科学、措施有效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社会认可度,把学校建成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

——提升办学核心竞争力,引领学科专业争创一流,使应用经济学学科综合实力在国内省属院校中居于领先地位、在湖北省属院校中具有绝对优势,经济管理类骨干专业建设水平达到国内一流,研究生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

——整体提高办学效益,深度参与、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并取得突破性成果,学校在湖北省和武汉市建设发展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显著增强;优化资金筹集和办学资源配置体系,努力突破债务瓶颈,增强办学财力,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主要任务

1.实施结构调整战略,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一主两翼两补充”办学格局

1)适当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根据国家和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我校事业发展的需要,适当增加服务性、应用型专业,改造与社会经济发展不适应的专业,使学校本科专业总数达到45个以上;以学科专业为基础,调整院系布局,促进院系协调发展。

2)适当调整招生结构。努力提升办学层次,落实好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联合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工作,做好与湖北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工作,争取独立开展研究生教育;逐年提高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比例,到2015年,在校研究生规模达到150,普通本专科在校生保持在26000 (含法商学院10000)

3)完善“一主两翼两补充”办学格局。坚持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充分利用民办高校灵活的办学机制,支持法商学院保持活力、提高质量;适度保持职业教育规模,支持管理技术学院办出特色;大力扶持国际教育发展,拓展国际合作,提高效益;积极引导继续教育多元化办学,加快发展非学历教育。

2实施质量立校战略,强化“两有三实”人才培养特色

4)切实建设好现有的各类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省级品牌专业等项目要在规定建设期内通过验收,省级精品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人才培养创新基地等项目要加强后期建设,保持先进水平。力争再建3-4个专业达到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或省级品牌专业水平;1-2门在建省级精品课程达到国家精品课程水平,在建校级精品课程20门左右达到省级精品课程水平,新建50门左右高水平的校级精品课程;每年启动校级重点教材立项8-10项,争取国家级和省级教材立项2-3项;加强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力争取得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3-5项,实现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零的突破。

5)积极推进五大教学改革措施,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以落实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为契机,加快完善与我校办学特色相适应的多样化的课程体系,科学设置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促进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交叉融合,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提供充足的课程资源;认真实施“金融学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培育具有扎实数理基础、国际化视野和较强创新能力的应用型拔尖人才;依托校际合作平台,实施“联合计划”,利用与南湖片区高校之间的合作机制,开展学生联合培养、教师互聘、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共享等教学合作;以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为切入点,改革课堂教学,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入研究型、探究型教学方式,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教学氛围;以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宗旨,强化实践教学,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规范实验、实训、实习教学流程,力争1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达到国家级示范中心建设水平。

6)重视学生科研。“十二五”期间,学生科研成果的数量、质量和获奖数要保证逐年提高。设立学生科研基金,完善学生科研立项资助管理办法和结项考核、奖励制度;支持教师吸纳学生参与科研课题研究,建立并完善教师指导学生科研考核、评价、奖励办法;办好学生学术刊物《藏龙学刊》,认真组织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评奖,支持学生参加创新性、研究性的学科竞赛。

7)加强教学硬件建设。根据学科专业发展需要,加大对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现有实验教学设施设备的升级改造;加强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力度,提高文献保障能力,年均采购图书4万册左右,到2015年馆藏图书达到200万册;以网络应用系统整合为重点,优化学校数据中心和学校信息门户,为师生营造更好的数字化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

3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努力建设一支符合教学型大学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

8)启动人才队伍建设“3151工程”。到2015年,专任教师中的博士达到300人、教授达到100人、校级教学名师达到50人、国内外知名学者达到10名左右;教职工总数保持在1100人左右,教师总数保持在750人以上,教师的学历、学位、年龄、职称、学科专业等结构进一步优化。

9)实施旨在培养学术领军人物和中青年骨干教师的“青蓝工程”。通过制定和实施“学术创新团队计划”及“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建立“骨干教师培养基金”等一系列措施,为中青年教师学术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每年选派10名左右的教师加入“高校中青年学术骨干海外研修项目”和“青年教师海外培训项目”;遴选10名左右优秀青年教师参与合作院校的硕士生、博士生培养工作;实施“高校青年教师企业服务行动计划”,每年选派10名青年教师深入到政府、企业、农村进行社会实践或挂职锻炼。

10)大力引进高水平拔尖人才。利用“楚天学者”设岗学科,大力引进海内外优秀人才;设立“教授流动站”,加大柔性引进力度,吸引资深学者来校工作;继续采取有效措施从国内外引进学科专业发展急需的优秀博士、博士后;高度重视从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引进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扎实理论基础的复合型人才,充实师资力量。

11)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十二五”期间建成校级优秀教学团队10个以上,力争有3-5支团队达到省级优秀教学团队水平,充分发挥优秀教学团队在教学改革、教学研究、实践教学、学风建设等方面的引领作用。

12)积极推进岗位聘任制改革,逐步优化管理干部和技术支撑队伍结构,建立一支精干高效、能满足服务教学科研一线需要的管理和服务人才队伍。

4实施重点学科建设工程,进一步巩固主干学科的比较优势,积极争取独立开展硕士研究生教育

13)坚持“重点突出,统筹兼顾,强化优势,办出特色”的方针,倾力打造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使其跻身于全省20个“高校自主创新重点基地”之列;以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整合学科资源,强化财政学、金融学、会计学、企业管理等主干学科优势地位,大力扶持国际经济与贸易、管理科学与工程、旅游管理等应用学科建设,积极发展物流管理、金融工程、电子工程、体育经济等新兴交叉学科,重视培育文学、数学、英语、体育等基础学科的支撑能力;建立跨院系、跨学科的资源共享和合作交流机制,促进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催生新的学科增长点。

14)抓住联合招生和部省院校合作共建的有利契机,大力推进硕士点特别是专业硕士点的申报与建设工作,在国家政策调整可能的情况下,积极争取独立开展硕士研究生教育,逐渐形成学科建设与学位点建设良性互动的格局。

5实施科研创新工程,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15)努力搭建科研创新平台,凝聚科研创新团队。以省级重点学科、省部级研究项目为依托,搭建跨学科、跨校际的科研创新平台,力争在“十二五”期间新建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3个、实现国家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与创新基地零的突破;抓住湖北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的重大研究课题,新建3-5个湖北省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增强承担重大课题的能力。

16)强化应用对策研究,深化产学研合作。重点扶持对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有重大贡献、对政府决策有重要影响、对企业经营能产生重大效益的应用对策研究项目,力争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达到100项以上,其中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或产生重要社会影响的成果不低于30项;支持院系积极拓宽产学研合作渠道,形成各具特色的科研服务模式。

17)加强学术交流,拓展学术视野。积极举办全国性、国际性的高端学术研讨会,支持院系举办学术交流活动,支持教师积极参加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继续办好“藏龙岛学术讲坛”,并使之制度化;与省内外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建立广泛的学术联系,积极开展科研协作活动。

6实施做强做实院系工程,强化院系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

18)充分认识院系的性质、任务、学科专业特点、办学条件,准确把握院系发展与学校办学目标定位的关系,科学制定院系学科建设规划。

19)鼓励院系错位竞争、差异化发展,在各自的学科方向或专业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具有主干学科属性的院系要“做实做强”,整体水平和实力在省属高校同类院系中稳居前列;具有新兴、交叉学科属性的院系要“做实做特”,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教学、教学研究等方面取得显性成果,确保专业办学水平名列省属高校同类专业前列;具有基础学科属性的院系要“做实做优”,不断提高公共课教学质量和水平,增强对学科专业体系建设的支撑力。

20)进一步完善校及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扩大院系自主权。明晰院系和职能部门的权责关系,建立责权分明、权责对等的管理体制;建立科学的院系工作考核指标体系,落实院系领导班子任期目标责任考核;推进职能部门管理模式改革,强化规范管理和服务意识,切实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7实施毕业生就业创业工程,增强毕业生创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实力

21)大力拓展大学生就业创业渠道。立足省内就业市场,积极开拓省外、国外就业市场;根据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充分利用网络提供个性化的深度信息服务,提高就业信息网的有效性和时效性;加强就业实习基地、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大学生自主创业教育实习基地建设,新建就业实习基地80个以上。

22)加大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力度。将就业创业教育整合进专业和课程教学,贯穿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起“办好专业、注重学业、服务就业、指导创业”四业一体的施教模式,使学生能够获得符合社会需要的知识、能力,能够以所学谋求社会岗位,并为今后事业发展奠定基础;构建学校、院系、班级多层级的立体就业创业教育体系,通过举办就业创业讲座、创业大赛、社团活动等,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23)结合实践教学推进实施“创业计划”。以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平台,整合全校实验教学资源,建立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基地,营造虚拟商务环境、政务环境和公共服务环境,进行仿真经营和模拟运作;成立大学生创业服务中心,充分利用学校地处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的地理优势,为大学生创业提供项目引导、技术培训、专家指导、法律援助等公益性服务。

24)引导大学生面向基层、经营管理一线就业。鼓励毕业生扎根基层、深入一线、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积极做好资教生、选调生、大学生村官、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等项目的组织和服务工作;落实好在高校毕业生中的征兵工作。

8实施开放办学工程,形成全方位、立体化、有特色的开放办学新格局

25)加强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在发展规划、课题研究、项目开发、人才培养、学生实习就业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增强学校融入、服务、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抓住部省高校对口扶持的政策机遇,大力推进与区域内高水平院校的合作,在教学改革和建设、人才联合培养、课题联合申报、学科合作共建、干部挂职、教师交流、优质资源共建共享等方面实现高位推进、共同发展。

26)建立以学校为主导、院系为主体、教师为主干的大外事体制;主动寻求与国外境外大学、研究机构和国际企业集团的交流与合作,通过互派教师、互聘专家、合作研究、举办高层次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等途径,提高教师在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中的参与度;积极探索国际交换生、海外实习等交流项目,增强学生国际体验;以国际教育学院为主体,充分发挥孔子学院的桥梁作用,拓展与国外高校联合办学的深度和层次,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和项目。

9实施和谐校园建设工程,培育具有经院特色的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

27)搭建适合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文化平台,加强宣传媒体、学生社团等文化阵地建设,培育健康的院系文化、网络文化、社团文化,积极开展学生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28)建立健全安全管理责任制和公共安全监控体系,加强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提高处理突发事件和灾害事件的反应与处置能力;建立学校公共卫生安全责任制与公共疾病预警监测机制,做好饮食卫生管理与卫生防病工作;积极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实施师生员工定期体检制度。

10实施财力保障建设工程,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办学经费筹措体系,千方百计地增强办学财力

29)创新财务管理,开源节流,确保资金使用效益,为学校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财力保障。到2015年,力争使学校的预算收入达到3.5亿元以上,学校债务总额控制在4亿元以内。实现教职工收入水平稳步增长。

30)继续积极争取中央和地方的各种财政补助和土地、金融、税收、社保等政策性资源;鼓励教师争取纵向、横向科研课题,增加科研经费收入;强化社会服务职能,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增强学校自身“造血”功能;重视利用社会资源,扎实做好校友会工作,积极争取社会捐赠,多渠道筹集办学经费。

四、实现”十二五”学校事业发展目标的保障措施

1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构建现代大学管理体系。建立健全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大学管理机制,完善学校内部组织结构;健全和完善学校治理结构和决策机制,形成科学的咨询、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实行校务公开,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在民主管理、科学决策、政策咨询中的重要作用;开展有针对性的干部队伍理论和业务培训,提高干部队伍政策水平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改革干部使用机制,推行干部任期制、轮岗制,始终保持干部队伍的生机与活力;实行二级单位目标管理制度,将干部任期内工作执行及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作为其续聘续任的基本条件;进一步完善学校规章制度。

2.继续深化学校内部体制改革,保持办学活力。下移管理重心,加强院系建设,做强做实院系,逐步形成责权利对等、灵活高效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继续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合理的岗位职责体系和目标责任考核指标体系,落实以岗定责、以岗定薪、岗变薪变、考核问责的岗位聘用制度;分配改革重点向优秀拔尖人才、学术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和管理工作突出贡献者倾斜;进一步完善劳动合同制,改善聘用制员工的工资、福利待遇,充分调动聘用制员工的积极性,提高服务能力、提升服务质量。积极探索后勤集团有偿使用学校资源的市场化运作模式,使后勤集团真正成为自负盈亏、自求发展的经济实体;充分发挥资产经营管理公司的作用,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亿优公司、亿维公司、书刊发行站进一步拓展业务领域,增强发展能力;校医院、交通服务中心正确处理好经济效益和公共服务保障的关系,进一步更新观念,在服务中谋发展。

3.继续推进精细化管理,着力提高管理制度的执行力。职能部门要增强服务意识,转变工作作风,减少工作环节,提高工作效率。学生工作要进一步转变理念,变“管理学生”为“服务学生”,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优质服务。后勤部门要继续加强服务能力建设,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全体教职工都应树立“为人才培养服务”的理念,大力营造全员育人的浓厚氛围,提高服务工作对人才培养的贡献度。

4.建立并完善教学管理长效机制。进一步强化教学质量保证和质量监控体系,实施教学质量动态考评和教学管理信息发布制度,按照学科和专业特点细化考评指标,加大奖惩力度,实现教学质量监控常态化。

5.创新学科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科评估制度,完善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准入与退出机制,强化院系在学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职责;进一步加强学科带头人遴选与考核,设立学科首席教授岗位,赋予其对学科队伍建设管理的责任和权利;提高学科资金使用效率,切实保证重点项目经费,适度增加对发展性项目的投入;坚持以学科建设促进本科教学工作,通过学科方向的凝练培育专业特色,通过研究成果的转化丰富课程内容,通过学科平台的建设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通过学科制度的完善促进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有机融合。

6.加强科研工作管理,完善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大各类纵向科研项目申报工作的组织力度,强化项目管理,把立项率、结项率、转化率、贡献率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完善课题配套经费管理制度和科研成果奖励办法;健全科学合理的科研考核、评价与奖励体系,科研考核逐步从考核个人向考核团队转变;完善科研管理信息系统,提高科研管理效率;继续实施学术专著出版基金计划,支持教师出版优秀学术专著和博士论文;加强《学报》建设与管理,打造品牌、扩大影响。

7.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改善学术生态。强化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健全学术监督机制和制约机制,加大对违反学术道德行为的惩处力度;正确处理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关系,支持学术委员会独立行使学术管理权,强化教授治学、教师参与学术事务管理;倡导开展实事求是的学术批评与学术争论,推动不同学科领域、不同学术思想、不同学派间的交流与探讨。

8.完善校院系联动的就业工作机制。切实落实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按照“校领导主抓、招生与毕业生就业指导处统筹、院系为主、全员参与”的要求,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形成多角度、全方位、全员参与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

9.弘扬经院精神,引领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教风、学风和校风建设,实现校正其风、师正其教、生正其学,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环境育人的和谐育人格局。

10.切实加强党的建设,进一步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坚持和完善校、院系中心学习组制度;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切实提高校、院系领导干部谋划发展、科学管理的治校能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创优争先活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完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机制,基本构建起符合我校实际的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加强群团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群团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突出作用;进一步完善有利于发挥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建言献策、民主监督制度和机制;重视和发挥离退休教职工在学校建设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11.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方针,不断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深化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进宿舍、进社团;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重视对学生心理健康指导,把思想政治教育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健全“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机制,充分发挥教师的言传身教和教书育人的作用,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切实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辅导员选聘与配备、培养与发展、考核与奖惩体系,加大辅导员培训力度,提高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辅导员队伍。

12.加强对“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并落实检查、考核、评估和责任追究制度。成立“十二五”规划实施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和部署“十二五”规划实施工作进度,决定“十二五”规划实施中的重大问题,开展“十二五”实施情况的中期及完成情况的检查考核。

  

  

  

  

  




  

  

  


十二五”学校事业发展主要指标

项目

主要指标

  2010

 2015

办学规模

全日制本专科学生(人)

   [本科/专科]     

15171

[11684/3487] 

16000

  

硕士研究生(人)

14(合办)

150

独立学院学生(人)

10295

10000

成教学生(人)

6986(函授业余)

6783(自考助学)

  

学科建设

省级重点学科(个)

3

2(新增)

校级重点学科(个)

5

  

硕士点(个)

  

  

专业

课程建设

  

  

专业

  

本科专业(个)

40

45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个)

3

34(新增)

楚天学者”设岗学科

4

3(新增)

省级品牌专业(门)

5(含立项建设点)

34(新增)

校级品牌专业(个)

  

10(新增)

课程

国家级精品课程(门)

  

1-2(新增)

省级精品课程(门)

12

20(新增)

校级精品课程(门)

34

50

国家、省级教材(项)

  

23

校级重点教材(项)

  

8-10

教学、

科学研究

国家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1

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个)

2

3(新增)

高校自主创新重点基地

  

1

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个)

93

100

省部级以上获奖成果

28

30

湖北省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

  

3-5

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

  

1

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

5

3-5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个)

3(省级)

12(国家级)

(新增)

就业实习基地(个)

120

80 (新增)

师资队伍

教师总数(人)

782(专任655

750(专任)

其中

教授

64

100

副教授

242

  

博士(%)

119

300

校级教学名师(人)

15

50

优秀教学团队(个)

省级

2

35

校级

7

10

经费

年预算收入(亿元

3.27

3.5

债务总额(亿元

3.8

4

图书资料

馆藏图书纸质总量(万册)

179.28

200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