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院评论

【经院时评】心态健康也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来源:党委宣传部发布者:陶慧发布时间:2025-11-17浏览次数:10

本网评论员  金平


  在高等教育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往往被聚焦于学科建设、科研成果、师资力量等显性指标。然而,当 “内卷”“躺平” 等词汇频繁出现在校园语境中,当学术焦虑、职业迷茫成为部分师生的常态,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支撑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深层动力,究竟是什么?答案或许藏在被忽视的 “心态健康” 之中 —— 它不仅是师生个体成长的内在保障,更是高校凝聚创新活力、彰显育人底色、构筑长远竞争力的精神基石。


  心态健康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与高度。高等教育的核心使命是 “立德树人”,而健全的人格、坚韧的意志、积极的处世态度,是 “立德树人” 的核心内涵。对于学生而言,大学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定型的关键时期,面对学业压力、社交困惑、就业竞争等多重挑战,健康的心态能够帮助他们在顺境中保持清醒,在逆境中积蓄力量。那些能够以平和心态对待得失、以坚韧意志攻克难题、以开放姿态拥抱变化的学生,不仅能在学术探索中突破瓶颈,更能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抵御风险、适应变局。高校若只重知识传授而轻心态培育,即便培养出成绩优异的 “学霸”,也可能是缺乏抗压能力、协作精神的个体,难以成为支撑社会发展的栋梁之才。因此,将心态健康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心理咨询、团体辅导、生涯规划等多元举措,帮助学生塑造强大的内心,是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环节,更是锻造未来竞争力的基础工程。


  心态健康影响着科研生态的活力与韧性。学术创新是高校的核心职能,而创新之路从来都充满未知与坎坷,需要科研工作者具备 “甘坐冷板凳” 的定力、“敢闯无人区” 的勇气、“屡败屡战” 的韧性。健康的心态,能够让科研人员在长期的探索中保持对学术的热爱与敬畏,在面对失败时不气馁、不放弃,在遭遇质疑时不盲从、不浮躁。纵观学术史上的重大突破,无一不彰显着心态健康的强大力量。当前,部分高校科研评价体系的 “唯论文、唯帽子” 导向,加剧了科研人员的焦虑心态,导致一些人放弃了需要长期投入的基础研究,转而追逐 “短平快” 的成果。这种心态不仅制约着原创性成果的产出,更破坏了学术生态的良性循环。高校若想在激烈的科研竞争中占据高地,就必须破除功利化的评价枷锁,营造包容失败、鼓励探索的学术氛围,让科研人员能够以从容、专注、平和的心态投身学术,唯有如此,才能激发深层次的创新活力,培育出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科研成果。


  心态健康维系着校园生态的和谐与稳定。一所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不仅体现在硬实力上,更体现在软环境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上。师生员工的心态状态,直接影响着校园的人际关系、工作效率与治理效能。对于教师而言,健康的心态能够让他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教学科研,以包容的态度对待学生,以协作的精神参与团队建设;对于管理人员而言,健康的心态能够让他们保持理性的决策思维、务实的工作作风,倾听师生诉求,化解矛盾纠纷。当校园中每一个个体都能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工作与生活,以理解尊重的态度对待他人,就能形成上下同心、内外和谐的校园氛围。这种氛围能够减少内耗、凝聚共识,让高校在应对各种挑战时形成强大的合力。若校园中充斥着焦虑、抱怨、猜忌等负面情绪,教师无心教学、学生无心向学、管理人员敷衍塞责,就会导致校园治理效率低下,甚至引发各类冲突事件,严重削弱高校的整体竞争力。因此,高校的校园治理不仅要完善制度体系、优化资源配置,更要关注师生的心态需求,通过搭建沟通平台、畅通诉求渠道、营造人文关怀氛围,让师生在充满归属感与幸福感的环境中携手共进,这是高校提升治理效能、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