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演:保罗·托马斯·安德森
豆瓣评分:8.2
观影人:今闻
《一战再战》或许并不适合所有观众,但绝对能让喜欢电影的人大饱眼福爱不释手,整个观影体验下来,这部电影可以概括为:一场精妙编排、快节奏叙事演绎的视听盛宴。
配乐是《一战再战》的灵魂,时而轰鸣炸裂弦弦紧绷,时而忧伤静谧宛若月夜江流,几乎填充满整部电影的配乐积极推动着影片的发展、情感的升温、家庭的破裂和最终章的高潮。小李子的落跑逃遁那段,每一个角落都由声音而起,很多时候甚至压过了角色的动作和台词,成为了画面之外的第二个主角。当洛克乔开始布置抓捕计划时,当当当的背景音乐似乎无时无刻不在告诉观众“大的要来了”,这种对观众期待的提升其实相当考研配乐的功底,然而这部电影的剧情发展偏偏反其道而行之,颇有黑色幽默的讽刺之感。
在这优秀的配乐之外,则是高密度的台词填充,鲍勃和帕菲迪亚从孩子诞生到帕菲迪亚出走这段的快切尤其能见得,大段家庭琐事用短短几个零碎的片段快切便能讲清讲好。全片不少这般快节奏推进的手法,让本片节奏丝毫不拖泥带水。
本片的高潮,也是我觉得本片最突出的一点:车戏。看惯了好莱坞大片,很多人认为追车就属于引擎轰鸣的肌肉车、酷炫的飞车特技跟碰撞。但有时候反而会觉得太华丽的车戏没意思,前些年的《极盗车神》,就觉得华丽有余纯粹炫技,而迈克尔贝的《亡命救护车》,更是只有无人机跟拍的各种乱摇奇葩角度,看得眼累。《一战再战》前后两段车戏,第一幕结尾帕菲迪亚团伙双车逃亡那一段就觉得这车戏看得又真又爽,第三幕结尾三人追车的桥段,更是纯粹的视觉享受了,摄影机不断贴近地面的拍摄,过山车式的起伏,三车前后的追及,整个追车甚至都没有追近互撞的镜头,但就是能这么惊心动魄。
回归故事情节。导演PTA(保罗·托马斯·安德森)擅长于在叙事中平衡娱乐性与深度思考,《一战再战》也不例外。相较于原著晦涩繁杂、充满跳脱的后现代叙事,电影版选择了更为直接的线性结构,将故事梳理得紧凑有序。再加上莱奥那多演出的那种一本正经的带着无奈的荒诞,绝非为了搞笑而植入的幽默,提高影片商业性娱乐性观看性的同时,也并不影响对现实各种社会议题的探讨。
PTA几乎抛弃了小说中大量依靠倒叙和支线推进剧情的手法,转而采用经典传统的三幕式节奏来讲述莱奥那多营救女儿的主线。一方面让没有读过原著的观众也能轻松投入剧情,另一方面又让原著书迷们会心察觉到那些藏在电影角落里的原著影子和致敬彩蛋。
影片在主题讨论思辨上,也是PTA过往经验法的一次“混合”,每个角色其实都极具锐利的对准美国的象征群体,比如French 75就像更为激进版的嬉皮士,还有那敲门用圣诞歌Jingle Bell做暗号的神秘圣诞冒险俱乐部,则被描绘成迷恋纯血白人迷之自信的邪教,但却是现实中形形色色暗流涌动的白人至上主义团体的夸张缩影。
这些象征化语言的包装下,PTA并没有让电影沦为生硬的说教或愤世嫉俗的怒吼,而是用了主角父女的情感故事,作为全片戏剧张力拉扯的纽带,让影片更接地气、更有血有肉。也正因如此,父女感情我觉得才是影片的心脏,如果没有这层情感维系,观众很难在炮火连天的剧情和各种隐喻讽刺中,保持对角色命运的关切。
如果你觉得现在当下全球现状,已经很离谱和荒诞,很不可思议,你或许会在《一战再战》中,笑着笑着反而觉得无比真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