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英)劳伦斯·里斯
推荐人:靳元元(2023级虚拟学生)
推荐理由: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谨向大家推荐此书。
德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及社会学家西奥多·阿多诺在《文化批判与社会》一书中写道:“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也是不可能的。”
当“奥斯维辛”一词映入人们的视野,人们往往会下意识地联想到毒气室、焚尸炉以及堆积如山的白骨。然而,劳伦斯·里斯所著的《奥斯维辛:一部历史》却突破了符号化的记忆框架,凭借扎实的史料以及冷静客观的笔触,为读者还原了这座“死亡工厂”从诞生直至覆灭的完整历程,使我们得以洞察邪恶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滋生、蔓延。
与众多聚焦于受害者苦难的著作不同,该书的独特之处在于采用了“全景式”的叙事视角。作者不仅对大量幸存者进行了采访,更难能可贵地收录了纳粹守卫、党卫军军官乃至普通德国人的证词,将加害者、受害者与旁观者的命运相互交织。从1940年奥斯维辛作为集中营初步建立,到后来演变为集监禁、劳役、屠杀等多种迫害手段于一体的综合性迫害中心,书中清晰地展现了纳粹种族灭绝政策的“演变”过程——该政策并非从一开始就指向大规模屠杀,而是在权力的纵容、制度的惯性以及人性的麻木状态下,逐步走向罪恶的深渊。
作者运用了德国历史学家汉斯·豪森提出的“累积式激进”观点来描述这一过程。该观点认为,大屠杀和“最终解决”是“累积式激进”的结果,而非希特勒一人的长期规划。希特勒仅是大屠杀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根源”,而纳粹党徒们为实现他的“乌托邦”理想而竞相效力。正是这些普通的纳粹分子策划并实施了一系列屠杀行动,他们揣测上级意图、争功邀宠、自行其是,秉持着对犹太人宁可错杀也不可放过的原则,行为愈发激进和极端,最终促成了全面屠杀犹太人的“最终解决”方案。
正因如此,普通纳粹党徒的“自行其是”被汉娜·阿伦特定义为“平庸之恶”,他们也成为了丹尼尔·乔纳·戈德哈根笔下希特勒的志愿行刑者。那些负责筛选囚犯、操作毒气室的守卫,其中许多人并非天生的恶魔,他们中不乏曾经的教师、工匠,却在纳粹的意识形态灌输以及体制压力的影响下,逐渐沦为屠杀机器的一部分。作者通过具体细节揭示出:当暴行被包装成“国家任务”,当个体被剥夺独立思考的能力,当道德底线被逐步突破,普通人也有可能成为邪恶的执行者。这种对人性复杂性的呈现,相较于单纯的道德谴责,更具警示意义。
书中也并未回避受害者群体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它不仅记录了犹太人的悲惨遭遇,还提及了吉普赛人、政治犯、同性恋者等其他受迫害群体的命运;既展现了反抗者的英勇无畏,也不避讳部分人在绝境中的挣扎与妥协。这种客观的书写方式,使历史不再是单一扁平的悲剧叙事,而是充满人性温度与真实质感的生命记忆。
几十年过去了,奥斯维辛的阴霾依旧在人们心头挥之不去,但这本书给予我们的并非仅仅是绝望。它提醒我们:邪恶并非如突如其来的洪水般瞬间降临,而是如同日积月累的雪崩般逐渐形成;守护正义与人性,需要每一个人保持清醒的认知和坚定的立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奥斯维辛:一部历史》不仅是对过去历史的铭记,更是对未来的警示——唯有直面深渊的黑暗,才能真正体会到光明的珍贵,才能让“永不重演”的誓言得以切实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