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院要闻

2024-2025年度“十佳师德标兵”名单揭晓

来源:校工会 宣传部发布者:陶慧发布时间:2025-07-01浏览次数:10

  本网讯 日前,2024-2025年度“十佳师德标兵”名单揭晓,会计学院夏喆、法学院张功、统计与数学学院杨珂玲、金融学院孔月红、信息管理学院靳延安、信息工程学院王金庭、实验教学中心王琼、工商管理学院汪利虹、低碳经济学院程思、学生工作部(处)崔瑾获评。


  据悉,为进一步弘扬崇高师德,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增强教师职业荣誉感,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校每两年举行一次“十佳师德标兵”评选。


会计学院   夏喆

 

  夏喆老师始终秉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初心,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在荆楚大地上书写着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担当。


  深耕教学改革,构建育人新体系。作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审计学建设负责人,他带领团队调研行业趋势,整合资源优化课程,引入案例教学等模式,构建特色课程体系。作为省级优秀教学基层组织负责人,定期组织教学研讨等活动。主持多项省部级教研课题,发表多篇高质量论文,牵头构建“价值引领、产教融合、数智赋能”三位一体培养体系,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推进产教融合与数智赋能。多次获校级授课大赛一等奖、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以及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等荣誉。担任班主任和研究生导师期间,秉持“亦师亦友”理念,制定个性化方案,鼓励学生参与学术与实践活动,近三年指导研究生参加公务员考试的通过率达50%。

  推动科研反哺,实现教研相长。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等课题30余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核心期刊论文30余篇,研究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开发特色课程并融入课题案例。近三年指导40多名学生参与省、校级项目,完成调研报告12份。与企业联合成立研究生工作站,让学生接触科研实践。


  深化产教融合,服务区域发展。在智力支持方面,他作为省财政厅绩效评价专家,主持完成政府课题40余项,构建三维评估模型,推动省级财政建立动态调整机制,3份报告获评A级。在标准化建设上,他协助制定的省级地方标准填补了省内空白,开发的方案取得良好效果,4份决策咨询报告获省级领导批示。在校企协同育人方面,他与业界机构共建实践基地,构建全链条培养机制,创新“学期分段式实习”模式,基地年均输送实习生120余人次,32%的优秀实习生获留用。在人才培训上,他结合理论与实践教学,近三年为行业培训骨干500余人次,并获评湖北省先进会计工作者。


法学院   张功


  张功老师积极组织学术会议,代表学校在多个学术场合发声,推动学科发展,相关成果受到省内外同行高度评价,为学校赢得广泛社会认可。


  深耕专业,创新育人。主讲《中国法制史》《刑法学》等课程,构建了“历史脉络+法典演变+案例解析”的教学框架。开发《谋略学》《犯罪学》等跨学科公选课,组织模拟法庭辩论,强化知识应用能力。连续三年入选“学生最喜爱的经院老师”,两次获校级“授课质量一等奖”,九次获评“湖北省优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


  融合法治教育与人文关怀。秉持“法治教育与人文关怀融合”理念,组织“法治与社会”等主题班会,创设“师生共读计划”。设立“考研加油站”,助力150余名学生考入名校。近三年指导学生发表学术论文8篇,带领学生团队获“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级一等奖2项、“挑战杯”省级二等奖1项。


  以研促教,反哺育人。发表中国法制史、刑法学相关论文六十余篇,主持完成湖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2项、省社科基金项目4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2项。出版《法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武汉地方法治发展史》(两卷九十万字)《东汉通史》(两卷八十万字,国家规划出版项目)等九部学术专著。


统计与数学学院   杨珂玲


  初心如磐铸师魂、匠心育人结硕果。杨珂玲老师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坚持“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和“四个相统一”要求,自觉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在担任统计系党支部书记及系主任期间,获评校级“优秀共产党员”。近五年,4次获评教学优秀和年终优秀,学生评教均在前30%;作为第一指导教师,认真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国家级奖项4项、省级奖项7项;作为核心成员积极参与统计学国家一流专业建设,建设1门省一流本科课程,2024年荣获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思政组)三等奖。


  学术攀峰破壁垒,成果赋能育新人。十年来,先后公开发表三类(B级)及以上论文7篇,出版专著2部,获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主持省部级以上项目7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各1项;主持厅局级及商务厅、环科院等课题10余项,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国家水专项、环保部重大公益课题等课题10余项;撰写的研究报告被副省级以上领导签批4篇,采纳7篇。五年内指导学生获批校科研立项3项,指导5人次获评校优毕业论文,她本人4次荣获校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指导老师”称号。 


  职海领航铺坦途,匠心筑梦启未来。共担任两届统计学专业班主任,始终践行“用爱和格局影响学生、用智慧和专业引导学生”的理念。通过分类管理促就业的举措,学生就业率均高出学校目标值。2023—2024年,连续两年荣获校级“先进班主任”称号,并获评“就业工作先进个人”。


金融学院   孔月红


  27年从教路,以“唯愿做个好老师”的职业梦想,凝聚团队攻克保险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拿下保险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用“笨办法”陪伴一届届学生成长精进不休,三尺讲台的坚守与创新。孔月红老师持续探索专业课程线上改造和智慧课程建设,打造1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和2门校级线上开放课程。主编的《风险管理与保险》教材被列为校级数字教材培育项目,主持的2项养老金融课题成果转化为4篇论文,通过“保险大讲堂”反哺课堂。她指导青年教师斩获教学竞赛奖项,受聘为“湖北经济学院助教导师”和“教师发展师”。


  以生为本,全程陪伴的育人实践。孔月红老师谦称自己是保险系的“助理辅导员”,却将这份自发的责任贯穿于人才培养全链条。她与辅导员合作,保障保险专业近年就业率全部达标。指导学生参加科研立项、“挑战杯”等竞赛,每年都有学生获国家级、省级以上奖励或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或获评优秀学士学位论文。她连续多次获评学校“优秀教学奖”“优秀本科生导师”和“优秀毕业实习指导教师”。


  聚力攻坚,专业建设的破冰者。2018年从境外访学回国后,孔月红老师把争创“国一流”和争取专硕点作为目标。以党建破题,作为“双带头人”,她联合湖北省保险学会开展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建立党员教师“一对一”就业帮扶机制,组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带领党支部获评校级“先进基层党组织”,系部获评“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她带领团队打磨申报材料至深夜,推动保险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成功获得保险专业硕士点授权。


信息管理学院   靳延安


  爱岗敬业,以德立身。始终将爱岗敬业作为自己的职业准则,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入到工作中,以极大的耐心和爱心努力影响学生们的一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爱生如子”的深刻含义,被同学们亲切地称他“靳叔”。先后在集体场合讲“立德树人”40多次,进行个人谈话100多人次。他所带的信管1941班中,42名同学递交入党申请书,6名学生被发展成共产党员,班级多次荣获学校“先进团支部”和“先进班集体”称号。他荣获“班主任标兵”“先进班主任”等荣誉称号3次。


  研精覃思,以智启航。邀请行业专家、企业高管、优秀校友等为学生分享行业动态、职业规划、人生经验等。积极带领学生开展智慧助老、市场调研、课题研究等活动,帮助12个社区1000多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的事迹相继被新华网、荆楚网、今日头条等媒体报道。担任信管1941班班主任期间,20人考取国内外知名高校研究生,6人考取公务员和事业编,6人到大型国企就业。


  教研融合,建言献策。以智慧养老为“经”,以产教融合为“纬”,织就了一幅“课堂扎根产业、理论破解难题、建言反哺民生”的育人图景。6年来,围绕“养老”主题,指导学生参加8个教育部A级以上学科竞赛,均获得省级以上奖项。以扎实的IT理论功底为“手术刀”,直指养老“服务监管”“效率低下”等痛点,获得政府揭榜挂帅项目50万元资助,实现了AI智能审单。作为湖北省首批养老服务专家,参与了省养老“十四五”规划、省养老供应链平台的建设工作,两度在省政协月度协商会上发出经院强音,1篇建议报告被列为省政协集体提案,4篇被正省级单位采纳,1篇获副省级领导肯定性批示。



信息工程学院   王金庭


  深耕教学三十载,引领学子筑根基。从教31年来,王金庭老师坚持以生为本,努力成为“真学者,好老师”。教学中做到作业100%批阅、实验100%验收、学生问题100%答复。作为课程和教学团队负责人,年均课时超500学时。因材施教,针对学生专业认识不足等问题,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专业教育,教学评价长期名列前茅,为学生后续专业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坚守初心始与终,助力学子发新芽。作为学校电子设计大赛和蓝桥杯电子类等A类学科竞赛负责人,他几十年如一日,利用寒暑假和周末开展竞赛培训,每年义务授课超100学时,竞赛受益学生超1600人,获得国家级奖项80余项、省级奖项600余项。


  不问收获甘奉献,呵护学子结硕果。作为专任教师,他始终以学生利益为先,共指导国家级、省级、校级大创项目16项,指导学生科研项目30余项,获评优秀学生科研指导老师。积极指导学生考研,助力多名学生考上理想大学。担任班主任期间,开展“晚讲评3*3演讲活动”,所带班级升学率、就业率均位居全校前列,被评为班主任标兵,并多次获评校先进班主任。


实验教学中心   王琼


  作为教育工作者,王琼老师怀揣对教育的敬畏与热爱,在平凡岗位践行教师本分。回顾教育经历,她深知教育之路漫长,仍需不断学习提升。


  教育初心是在学习中成长。2002年入职湖北经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开启教育旅程。2019年被公派美国波士顿大学访学,深受国际前沿教学理念启发,回国后将其融入教学实践。2020年调至实验教学中心,主讲企业沙盘推演、Python商业数据可视化等数字化课程,不断更新知识体系以适应时代需求。


  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她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方法,融入前沿科技手段。2020年起参与省级一流课程《经营管理综合仿真实习》建设,申报并完成省实验教学课题《团队学生画像研究》,将成果应用于课堂,并获2024年“名师课堂”称号。通过教学案例和实践项目激发学习兴趣,鼓励学生主动探索。


  育人工作是以导师身份为纽带。以导师身份为学生搭建成长平台,利用学生时间差组织跨届交流,引导高年级学生分享就业、考研心得,自费创建交流场景等。所带多位毕业生早早落实工作并深入了解岗位,让她坚信教师需坚持传授知识与指导职业发展并重。


  科研探索是以课题为依托。研究方向包括营销管理、Python数据分析等,并与教学紧密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利用课题组建跨院系科研小组,通过腾讯会议讲解数据分析方法与科研思路,强调职业规范与AI时代素养。主持和参与多项省级教研课题与厅局级项目,主编参编《营销策划》等教材,发表论文十余篇,获全国经管类实验教学案例管理类一等奖,多次获评优秀班主任与本科生导师。



工商管理学院   汪利虹


  二十七载讲台春秋,二十三年党龄淬炼,汪利虹老师以“思政铸魂、产教融合、专业创新”的特色育人实践,诠释新时代高校教师的使命担当。


  红色基因铸师魂:做思政育人的点灯者。始终秉承“教育是国之大计”的理念,在省级一流课程《物流管理学》《供应链管理》等课程中,结合顺丰鄂州花湖国际机场、武汉阳逻国际港等案例,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现代物流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有机融合,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产教融合破壁垒:做教育改革的追光者。深耕“产学研训赛创”六维融合培养体系,推动校企合作模式逐步升级。推动学院与九州通共建“冷链管训班”、开办顺丰人才班, 联合企业高管、技术专家、专业教师开创《冷藏保鲜技术》课程多师同堂教学模式,获4项教学成果奖。


  专业攻坚攀高峰:做冷链教育的拓荒者。作为教育部首批国家级虚拟教研室试点项目的本校负责人,搭建与全国物流专业主流高校合作交流平台,积极推进物流类专业特色发展和“新财经”转型,显著提升专业影响力。带领团队获批物流管理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牵头申报获批省内高校首个供应链管理专业,主编《冷链物流管理》教材惠及全国百余所高校,被推荐参评国家“十四五”规划教材。


  匠心育人守初心:做学生成长的摆渡人。与企业导师共同开发“能力画像”系统,指导学生获国家省级奖项10余项,为物流业输送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依托湖北物流发展研究中心,带领学生参与完成《供应链创新与应用项目》《湖北“十二五”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等项目,并被政府部门采纳应用。


低碳经济学院   程思


  以科研为笔勾勒碳市场创新轨迹,以课堂为田播撒“双碳”梦想,以担当为责勇立绿色潮头,程思老师在科研、教学、育人与社会服务中积极践行青年教师担当。


  潜心科研,在前沿领域深耕不辍。她对碳市场、能源转型等前沿领域保持敏锐洞察,依托碳排放权交易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资源,与协同单位开展高水平合作。发表高水平中英文论文14篇,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3项课题,2项碳市场研究成果分别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湖北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在中国社会科学网和中国社会科学报发表的文章获较大社会影响力,获校级“青年岗位能手”称号。


  科教协同,赋能教学质量显著提升。她将科研成果转化为育人资源,构建“碳交易”课程体系,其中的《碳排放权交易概论》被认定为校级一流本科课程。她开展教学创新,采用“混合出新、虚实结合”的教学方法,获2023年校级教师教学竞赛课程思政组一等奖,主持校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和教学研究项目,参与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一流本科课程等项目建设。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全球主要碳市场制度研究》获湖北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参与撰写的《碳市场经济学》成为专业选修课核心教材,《生态文明建设导论》将作为全校通识必修课教材出版。


  立德树人,培养学生专业、实践和创新能力。所带班级学生多次获各类奖学金,班级获评校级“优秀班级”,本人获校级优秀班主任称号。指导本科生在国际SSCI期刊发表论文,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重点项目1项、国家级一般项目1项。指导学生在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等竞赛中获国家级奖项2项、省级奖项5项。所带学生获许建国教育基金等荣誉,本人获评校“优秀本科生导师”。


  服务社会,在“双碳”征途勇扛使命。她以较强的科研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形成的研究成果《关于湖北省打造全国碳交易核心枢纽的问题及对策》获湖北省副省长批示,《湖北省碳达峰保障机制研究》被省生态环境厅采纳。她身兼武汉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湖北省金融学会绿色(科创)金融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双碳”领域专家讲师等职,为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建言献策,参与绿色金融研讨,努力提升社会各界对碳市场与“双碳”战略的认知和实践能力。


学生工作部   崔瑾


  以德立身,深耕思政教育“责任田”。作为学生党支部书记,坚持党建引领,创新“党建+实践”模式,连续四年组织学生党员开展基层调研、红色研学。指导学生参加“我们这十年”活动获评主题视频三等奖,党支部在学校“支部好案例”展评中获优秀奖。打造“青年学习我来讲”课堂,策划“晚讲评主题教育”品牌。以“四心”为准则,五年来坚持开展“一对一”谈心、精准帮扶学生。


  以生为本,筑牢精细管理“基本功”。立足“精准滴灌”理念,打造“启航・护航・领航”全周期管理机制。新生入学阶段设计“五个一”筑基工程,编撰《班主任带班指南》成工作范本。聚焦班级建设品牌化,打造“户外情景晚讲评”,策划的特色班会案例获学工处转载,所带班级蝉联校级“先进班集体”“十佳团支部”,6篇育人案例入选就业典型案例。


  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实践品牌。连续4年带队参加暑期实践,并获评优秀指导老师。指导“老有所学、智慧助老”志愿团开展活动,项目获湖北省“共同缔造・社区计划”铜奖。指导志愿团入选2024年“少年儿童安全守护计划”,推动学院与周边社区签订共建协议,形成“社会需求—专业输出—成果反哺”的良性循环。


  以研促教,探索育人创新“新路径”。践行“以赛促学、研教融合”模式,连续四年指导学生参与科研立项和学科竞赛,成立“青春风向标”工作室,构建“朋辈领学+个性化辅导”体系,举办“我与榜样面对面”等活动,发布推文40余篇,项目获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立项。作为第一指导教师,带领学生获国家级竞赛奖1项、省级1项、校级3项,指导发表论文3篇,所带学生获国家奖学金3人次,6人考入双一流高校。创新劳动教育载体,构建“三层阶梯式”实践机制,撰写实施方案,策划“劳动教育微讲堂”。积极构建“家校社”协同机制,联合企业导师、校友开展职业规划讲座等20余场。建立“三级心理预警”机制,成功干预危机事件6起,指导学生在心知大赛中获二等奖,学院心协获评优秀。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