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简君晋
豆瓣评分:7.8
观影人:今闻
在这个传播技术迅速迭代,传统媒体处境艰难,新闻专业主义越来越边缘化的时代,影视界却悄然出现了一股以媒体人为主视角和叙事线索,呈现媒体人事业与生活的影视作品的潮流。早几年的剧集版和电影版《导火新闻线》,港剧《新闻女王》,都是口碑收视率双高的作品。电影《白日之下》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突围而出,囊括香港电影金像奖16项提名,并最终夺下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3项大奖。
《白日之下》这部电影讲的是,A1新闻社接到一则线报,一家名为“彩桥之家”的福利院舍有虐待院友的情况发生,女记者晓琪于是展开了调查暗访。晓琪顺利打入院舍内部,目睹了院友所处的恶劣环境,所遭受的各种非人待遇,包括但不限于:不听话就会被护工殴打,或者用绳子捆起来不能动;吃饭极其简单凑合,可能只是几颗馊掉的烧麦;老人坐在轮椅上被脱光衣服拉到楼顶天台,护工用高压水枪对着他们集体冲洗;智力障碍男孩的胳膊被订书机订得伤痕累累,不堪被辱跳楼自杀……
晓琪在电影刚出场时,是一副有点混不吝的职场老油条的样子,会对新人记者的理想主义不以为然,直言自己做报道就是为了升职加薪,做选题就是为了吸引眼球为了流量,似乎理想早被磨平,热血早已冷却。
随着剧情展开,我们发现,她是个典型的面冷心热的人。其实她的新闻理想依然深埋内心,血还是温热的,只不过羞于在人前展示自己的理想主义。她平时都表现得坚强干练,会在主管面前为了稿子据理力争,也会在院友面前展示自己脆弱感性的一面,在过节时自掏腰包买一堆吃的带到院友面前。
电影还特别交代了她的家庭背景,因为爷爷去世前就曾经在养老院受到过虐待,所以她对这起事件才如此上心。为了获取材料,她甚至给了院里的一名义工一笔钱,以让他交待更多细节。这个做法无疑是有悖于新闻伦理的,但这种“灰色”的做法,却让角色更加立体,因为电影并非要塑造一个高大全的完美英雄,而是要表现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何况现实生活中手段和目的时常不能对位。
让晓琪脱离英雄色彩的,还有一直围绕她的那股挥之不去的职业上的无力感。在她做调查的过程中,她和同事的日常对话,想必每一位媒体人听了,都会报之以嘴角的一抹苦笑。比如:
“你觉得十年之后还会不会有记者?”
“你能改变世界?你只是个记者啊。”
“人都是善忘的动物,过两天谁都不会记得我们做过什么了。”
“不会啊,如果有人记得的话,两天也好。”
从台词就能看出来,这群媒体人日常总处在一种精神上的撕扯之中,理想与现实,应然与实然,他们在极力地维持平衡,虽然常常对现实失望,却不愿放弃理想。
因为是由现实事件改编,电影又秉持了现实主义的表达技法,所以灰色调遍布全片,很少会有那种简单绝对非黑即白的判断。护工虐待老人和残疾人,表面看上去是个个人的道德问题,但背后更核心的问题是香港福利机构资源的严重匮乏。一个香港残疾人要进入公立的福利机构,通常要排队等15年以上,普通人家根本等不起,只能入住私人机构。私人机构的人手又总是不足,两位正式护工要照顾八十个院友,任谁长期承受如此强度的工作量,可能都会崩溃,于是不听话就殴打或捆住,就成了不得已的办法。“出问题的不是个人道德修养,而是公共资源的分配”,挖掘到这一层,才是记者职业的灵魂。片中媒体人开会时也强调了,一定要触及到制度层面,才会是一则成功的报道。
电影结尾最后一场戏,是“彩桥之家”因为报道引发公众声讨,终于被责令停业。那天下起了瓢泼大雨,残疾人和老人们被逐出院舍,连带着零落的行李,在香港街头失魂落魄无所归依。这时,晓琪走过来,众人对她怒目而视,指责她多管闲事,害自己失去了那并不温馨的庇护所。
为众人抱薪者,最终得到的并不是谢意,而是冷眼。只有女主的“假爷爷”通伯,算是给了仅有的一点点暖意,他把帽子戴在了晓琪头上,让她能少淋点雨,然后缓缓对她说:“不要为做对的事而内疚。”
这个结局,真是看得我猝不及防。
我以为这类反映社会问题的电影,一般都要照顾观众情绪和社会影响,在残酷的事实揭露过后,总会给到一个正面的结局,告诉大家问题已经得到了改善,这个社会正在变得越来越好。但《白日之下》显然不是这样,它只负责揭露问题,但不解决问题。它会让人如鲠在喉,胸口堵着一股气吐不出来,然后是连绵不绝的怅然、恍惚、叹息。
那种胸口堵着一口气的感觉,可能也正是主创所追求的效果,因为只有这样,观众在看完电影后才会继续反思,继续追问,继续关注现实的进展,而不是像那些结局大快人心的爽剧一样,心灵被按摩了一通,舒舒服服走出影院,所有的现实阴影立刻烟消云散。
而电影对媒体人的呈现,看似一直都在泼冷水,让大家心里凉了半截,但是看完仔细再一想,这些媒体人的努力难道真的一点作用都没有吗?好像也不能这样说。至少我们知道了这些真相,至少它们被记载下来并进入历史,至少还有人在追问。
回到文章开篇的问题,为什么媒体人在现实世界明明正在被边缘化,可是在影像世界中反而越来越浓墨重彩地被呈现,在全世界的影视圈都出现了一股新闻题材的浪潮?
我想,这正是反映了群众内心对于新闻真实性的诉求和呼唤。就算媒体介质再怎么变,就算传播门槛再怎么降低,就算公众注意力再怎么涣散,可是当不公不义的事情依然层出不穷,而网络上又只是满天飞的谣言,那么大众对真相的渴望就永远不会消失。我们还是需要专业的新闻记者,为调查真相而奔走,为公众利益“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让正义之光冲破阴云的阻隔最终大白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