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美) 威廉·E.布隆代尔
推荐人:靳元元(2023级虚拟学生)
推荐理由:
说起“故事”,人人都不会觉得陌生。然而,如果想要去讲一个故事,还要把故事讲得有趣——也许就没那么简单了。今天要介绍的书正是关于“讲故事”这件事的。
这本书并非新作,但它所揭示的叙事技巧,至今仍是《华尔街日报》的黄金标准——甚至可以说是整个行业的标准。它的核心理念很简单:新闻不仅仅是信息的堆砌,而是故事的竞技场。
翻开任何一篇典型的《华尔街日报》文章,你几乎总能找到一个“小人物”开场:一位挣扎的农场主、一名失业的工人,或是一个创业者的沉浮。这种写法并非偶然——书中称之为“个案引入法”。“读者不会为‘美联储加息25个基点’熬夜,但他们会为‘加息如何毁掉约翰的面包店’读到最后一句话。”书中的这一观点直指现代新闻业的痛点:数据是骨架,但故事才是血肉。
书中最具颠覆性的建议或许是:“像写侦探小说一样写商业报道。” 即使是关于季度财报或并购案的枯燥话题,也可以通过制造悬念来提升可读性。 比如,不要直接告诉读者“某公司股价暴跌”,而是先描绘CEO在发布会上的微妙表情,再一步步揭示背后的财务漏洞。这种技巧让硬新闻读起来像悬疑片——而这正是《华尔街日报》许多普利策奖作品的共同点。
书中反复强调一个细节原则:“不要写‘企业家穿得很正式’,而要写‘他的阿玛尼西装袖口已经磨破’。”这种观察力是《华尔街日报》记者的标配。在信息爆炸时代,细节成为稀缺品。读者可能忘记某个统计数据,但会记住“那位CEO用颤抖的手签下收购协议”的画面——这正是情感记忆战胜理性记忆的经典案例。
调查显示,网络读者平均只读完文章的前20%。对此,本书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倒金字塔2.0”:在传统新闻结构上叠加故事弧线。 具体来说,文章开头是个案(吸引情感),中间展开分析(满足理性),结尾再回到个案(制造余韵)。这种结构在《华尔街日报》的深度报道中屡试不爽,甚至被许多自媒体效仿。
本书也隐含着风险:过度强调叙事是否会导致新闻失真?2010年代《华尔街日报》的某些特稿曾被批评“文学性盖过真实性”,而这本书的部分技巧(如“重构对话”)确实游走在伦理边缘。但作者强调:“所有技巧都必须服务于真相,而非取代真相。”——这句话或许值得贴在每个新闻编辑部的墙上。
在算法推荐和短视频冲击下,新闻业正在经历叙事危机。但有趣的是,《华尔街日报》的这套古典技法反而成了突围武器——因为我们依然会被好故事“绑架”。这本书的真正价值,或许在于它提醒我们:即使在AI时代,最好的新闻仍然需要最古老的手艺——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