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院评论

【经院时评】六张名片

来源:党委宣传部发布者:陶慧发布时间:2025-04-22浏览次数:207

本网评论员


  地方院校如何突破资源限制、实现特色发展?我校以“六张亮丽名片”——生态校园、“新财经”改革、创新平台、楚菜非遗、对台合作、校友力量,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答卷。


  学校的生态校园建设,超越了简单的环境美化层面,体现了“绿色育人”和“环境育人”的先进理念。在汤逊湖畔,藏龙岛上,校园与自然和谐共生,林木湖草成为师生日常学习生活的背景。这种生态校园环境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学生的环保意识与可持续发展观念,实现了环境育人的无声浸润。更为难得的是,学校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使“绿色”成为人才培养的鲜明底色。这种将硬件环境与软件教育有机结合的做法,展现了学校在育人环境构建上的前瞻思考。


  面对数字经济时代对财经人才的新要求,学校没有墨守成规,而是锐意推进“新财经”改革。这一改革的核心在于打破学科壁垒,推动经济学、管理学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交叉融合。学校通过重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培养既懂财经又掌握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这种面向未来的教育改革,使学校在财经类院校中形成了差异化竞争特色,也为传统专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实践范例。


  创新平台建设体现了学校“教研相长”的办学思路。学校在数字经济、低碳经济、长江经济带发展、楚菜产业、物流供应链等领域提前布局、构建平台、汇聚人才、培育成果。碳排放权交易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数字金融创新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等平台既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又反哺人才培养过程,形成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良性循环。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学校在平台建设中注重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使创新不仅停留在论文发表层面,更能解决实际问题、创造实际价值。这种开放协同的创新生态,正是应用型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


  将楚菜非遗纳入办学特色,展现了学校“文化立校”的独特眼光。饮食文化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成立楚菜现代产业学院,通过挖掘、研究、传承楚菜技艺,不仅保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更丰富了校园文化内涵,增强了师生的文化认同。同时,楚菜非遗的产教融合也为相关专业建设提供了特色方向,形成了“文化传承+专业教育”的创新模式。这种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正是地方高校彰显特色的重要途径。


  对台合作是学校办学视野开阔的具体体现。学校充分发挥湖北与台湾的历史文化联系优势,积极开展两岸教育交流与合作,加强对台引才引智工作,先后引进全职台湾教师50名,得到国家和省对台工作机构和台湾有关方面的高度关注,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批准我校为“海峡两岸青年就业创业示范点”。通过资源与理念的互鉴融合,在两岸关系复杂多变的背景下,教育交流成为增进理解、促进融合的重要纽带,体现了高校在两岸关系中的独特作用与责任担当。


  校友力量作为第六张名片,揭示了学校“终身育人”的教育理念。学校不将教育关系终止于毕业典礼,而是通过多种方式保持与校友的长期联系,聘请校友担任行业导师、荣誉班主任,构建发展共同体。这种校友与母校的良性互动,形成了强大的发展合力,也为在校学生树立了成长榜样、提供了职业网络。学校重视校友工作的背后,是对教育关系本质的深刻理解——教育不是一时的知识传授,而是终身的成长陪伴。


  我校的“六张名片”不是孤立的成就展示,而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的办学体系。它们共同构成了学校的特色发展路径与核心竞争力。湖北经济学院的实践表明,地方院校不必盲目追求“大而全”,而应立足地方、面向需求、发挥优势、彰显特色,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