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院评论

【经院时评】“快”时代更需要长期主义

来源:党委宣传部发布者:陶慧发布时间:2025-04-09浏览次数:184

本网评论员 金平


  在当今社会,“快”已成为一种普遍的潜意识,效率至上的观念已深入社会的每一个角落。高等教育领域亦未能幸免于难——争夺热门专业、追求快速的就业率报告、竞赛科研成果的数量,大学似乎正逐渐演变为一系列高效运转的生产线。然而,当社会的时钟加速运转时,大学更应逆流而上,成为“时间的朋友”。


  在当代高等教育中,“速度焦虑”已显而易见。一些高校如同敏锐的猎人,市场趋势稍有变动便迅速调整专业设置,使大学成为市场的影子。更令人担忧的是学术评价的“快餐化”,部分教师为追求论文发表数量,将研究切割为可快速产出的片段,而那些周期长、风险高的重大原创性课题却鲜有人问津。学生中也普遍存在着急功近利的心态,热衷于考取证书、刷高分数,却鲜少静下心来阅读一本经典著作。这种集体性的速度崇拜,形成了新的“绩效暴力”,在不断自我优化的过程中,反而丧失了教育的本质。


  纵观世界教育史,真正的一流大学往往都是“时间炼金术”的大师。在变幻莫测的世界中,大学恰恰需要保持一定的“迟钝”,这种迟钝是对教育规律的尊重。


  构建面向未来的长期主义大学文化,需要制度与理念的双重变革。在治理层面,应当建立更具弹性的评价体系,为学者开辟“十年不鸣,一鸣惊人”的制度空间。在资源配置上,高校需要勇气保持战略定力,守护教育的纯粹性。对于学生培养,则应重构“慢学习”的生态环境,通过经典阅读、跨学科研讨等方式培养深度思考能力。


  当算法推荐已能精准预测我们下一秒的喜好,当职业生涯被切割成一个个可量化的KPI,大学更应守护那些无法被即时量化的价值——思想的独立性、学术的纯粹性、人格的完整性。这并非保守主义的怀旧,而是面向未来的责任。


  站在知识爆炸与人工智能崛起的时代前沿,大学的竞争优势不再仅仅是信息传递的效率,而在于培育人类特有的反思能力与创造潜能。这些特质的养成,必然需要时间的沉淀。当社会沉迷于即时满足,大学应当成为“延迟满足”的示范者,用时间的长度换取发展的厚度。当世界追逐速成,大学更要证明缓慢生长的力量。在这个意义上,坚守长期主义并非仅是发展策略的选择,而是大学本质的回归——守护那些需要时间检验的价值,培育那些超越时代变迁的智慧。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