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分享·致知

观影有感:《还有明天》

来源:湖北经济学院发布者:徐康发布时间:2025-03-25浏览次数:238

导演:  宝拉·柯特莱西


豆瓣评分:9.4


观影人:今闻

  

尽管2025年的春天才刚刚开始,我已非常确定,《还有明天》就是今年我看到最好的电影。它并不囿于“女性主义”的范畴,也不仅限于一部意大利黑白片,在形式和情感上,它都创造了新的秩序——对于当前大批陈词滥调的院线电影我们还能有什么期待?就是要像《还有明天》这样的,如在裂缝中迸出新芽的电影,给我们带来欢笑和泪水。正是那种新鲜的“冲破一切”的力量,为充斥荧幕的好莱坞式审美带来一股春风。这部电影,摒弃掉喧嚣的视觉奇观,再次回归到艺术的本质,用细腻的笔触去记录人生。

饰演主角迪莉娅的正是导演本人,一位典型的辛劳的母亲模样。故事发生在1946年的罗马,贫穷、饥饿、对战争和死亡的恐惧仍然笼罩在这座城市之上。但迪莉娅优雅地开始了一天,哪怕这一天,从她丈夫莫名的巴掌开始。

开头的一记耳光,猝不及防将我们带入了叙事的漩涡,让我们不由自主地产生一个疑问:这部电影究竟要讲什么?这也是导演叙事的巧妙之处,如果我们以一个家庭主妇的视角看待这个故事,没有最开始的耳光,它将是无比沉闷的倾诉。一个女人从为家庭准备早餐开始,进入她忙碌却无人在意的一天。她为丈夫和孩子们准备面包,她接受丈夫喋喋不休的指责,她忍受女儿鄙夷的目光,她等家人出门,又开始奔赴一个又一个“工位”,为家庭赚取微薄但必需的薪资。

电影虽然用黑白片来呈现,但是音乐却打破常规,融入了大量现代元素。伴随绝望主妇踏出大门的一刻,不是舒缓的奏鸣曲,而是一支节奏轻盈激昂的现代摇滚。它跟着迪莉娅从容的脚步做出“脚注”:你以为的绝望主妇,自有她生生不息的希望,藏于这街道、明朗的公共空间中。她将奔赴什么?我们跟着迪莉娅的昂首阔步,看到了她离开家庭的一天。为富人打针,去伞厂打工,去纺织品商店交换缝补物件,去天台晾晒洗好的衣服,沿途她还会经过闺蜜摆摊的菜市场、美国大兵的管辖区和旧情人的汽车维修厂。她与老友闲谈,邂逅新的朋友,也躲避温情的注目。离开家的迪莉娅,充满变化和朝气。街道被她走出了公路片的味道,她在一个又一个场所中置换新的故事和对白,逐渐丰满她有趣的血肉。

然而当她回到家中,一切都变得不同了。她小心翼翼地收信,小心翼翼地准备晚餐,在惴惴不安中等待丈夫回到家的检验和审判。我们透过镜头看到:因为超出日常的巧克力,她将接受一场家暴。耳光是序,街道是前奏,第一次大的高潮和变奏来自真正的家暴。我们伴随一支诡异的意大利歌曲,目睹夫妻的双人舞。但伤痛、恐惧以及习惯的一套流程全都在这场舞蹈中展现……美妙的音乐和舞蹈,背后却是家庭暴力的恐怖。

有网友说,这个电影前90%的部分,看了都让人窝火,特别是女性观众来看这个电影,并且看的时候伴随着压抑和恶心和窒息的感觉,因为代入感真的太强。前面一直在描述母亲忙碌的家庭生活,宛如一个被上了发条的陀螺,马不停蹄的做家务,工作,被冷漠的丈夫暴力和埋怨。她一边工作一边照顾三个孩子和自己的公公,连件衣服自己都不舍得买。家里严重的重男轻女,丈夫和公公都急切的想把她的女儿嫁出去换个好价钱。这一切都不陌生,并没有因为国籍和语言的改变而不同。

电影最后的10分钟才是点睛之笔,结局的篇幅虽然短,但却有一种豁然开朗地舒爽。女主投票结束之后,她在楼下发现了自己的丈夫,她条件反射的要去躲避丈夫,但是她突然想到了什么一样,转过了头,电影出现了十分蒙太奇的一幕,所有人都闭着嘴看着男主,直勾勾的盯着他,并没有说话,但是张力十足。此时的男主已经感受到了威胁,放弃了殴打和控制女主的想法,而是转身走掉了。

很多人可能没有看懂,认为女主角没有真的解决问题的根本,即使拥有了投票权,回到家仍然无法摆脱被家暴的命运,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关于投票这个寓意,完全是映射某种社会体制,在意大利进入共和国之前,当时的社会形态和制度都是对女性不利的,女性的地位极度低下,一直处在被压迫的位置。女主角非常的恐惧男主人的原因是在于,男人在社会体制下拥有强大权利,也就是说,女主角面对的并不是一个男人,而是整个社会规则。当时的社会规则就是不公平的,即使她走上街头,仍然感觉到恐惧,比如在她抽烟的时候,或者和闺蜜聊天的时候,她都习惯性的左顾右盼,东张西望,好像有无数的眼睛在监视她一样。

她连拿自己的工资都感觉到恐惧,她认为这是“不被允许的”。她很清楚,即使不在她的家里,在公共场合,也就是社会中,这个行为仍然是不能够被接受的。反衬出在当时的意大利的底层女性大概率都是跟她一样的遭遇,拥有一样的困境。她并不是一个例,之所以这种压抑的生活困境一直存在,是她们无法冲破这个规则,让个人利益超越规则存在。

最后,女主人公选择去投票而不是选择去私奔,正是因为她看透了这一点。她如果想改变自己的处境,首先要去改变社会规则,改变法律,改变大环境。不然她即使跟一个看似和善的男人私奔了,也并不会有什么不同,爱情不能给她任何庇佑,她已经深刻的领悟到了这一点。

在电影背景的特定的时间里,女主人公的票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她代表了底层社会的女性群体,她的一票可以类比成大多数底层女性的选择。在意大利的那一年,她们确实参与了社会的改变,改变了历史,并且因此受惠。意大利的国家体制因此而转变,女人也开始有自己的可能性。

没错,迪莉娅投完票,还会回到苦闷的家中,可能再次接受无端的家暴。但她的女儿不会了,她有了收入,可以用来读书上学。她的每一天,不会在耳光、疼痛和惶恐中醒来。她打扮漂亮,走出门外,去明亮的广场。她不必急着把自己嫁出去,像被父亲嫌弃那样,家里终于没有了晦气的女人。她可以骄傲地工作,攒下自己理所应当攒下的钱,而不会称为“偷”。当她不再重复母亲的人生,她可以去更远的街道,去结交更多新的朋友。人们会对她提供的帮助感谢,哪怕只是捡起一张丢失的照片,她也有自己的价值。她的心中有一首自己的曲子,唱得响亮。

导演用了一个具象化的镜头,让观众看到,是新的法律法规,让女性身后也拥有了一个群体和平等的权利,她在规则中不再是弱者了。这个在电影的最开始特权几乎一边倒的都聚集在男人和他的同类身上,比如他的父亲就是这样殴打妻子,还有当时男性拿着比女性高出很多的薪水等等双标规则。但是现在,女主人公在社会在也拥有了这样的位置,她可以平视男主。

《还有明天》的最后,响起了充满芬芳的宣言:“我们紧握选票,正如紧握情书。”此刻仿佛导演透过银幕,微笑着对我说,“我们还有电影,讲述新的明天。”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