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人:金悦
当存在本身成为一座迷宫,光与暗的褶皱里总藏着等待被唤醒的坐标。
深夜独坐于楼梯转角,月光从穹顶的玻璃幕墙流淌而下,在台阶上晕染出深浅不一的银白色块。歌曲《寻》便在这样的光影错落中升起,宛如一柄银匙叩击着意识深处的冰层。这首歌既是歌手在综艺浪潮后的自我沉淀,更是一曲献给当代都市人的精神解构狂想——当我们拆解“自我”这个词语时,那些散落的偏旁部首里,究竟藏着多少被世俗规训所压抑的生命真相?
《寻》由王耀杨、葛大为填词,王耀杨谱曲,郁可唯演唱。该歌曲一共有两版歌词,最初版在《姐姐的爱乐之程》第11期中首次公开,于2021年1月15日收录在综艺live专辑中。录音室版于2021年2月5日发行,与初版歌词相比,改动较大。
歌曲以极简的吉他分解和弦开场,郁可唯的声线如同蘸着晨露的蛛丝,在“命运的圆周”处轻轻震颤。这种“喃喃低唱”的技法,在最小限度的声量中,藏着最丰沛的情感褶皱。而当音乐行进至“无论美丽丑陋平凡都是我”时,编曲突然展开成辽阔的声场,电子合成器模拟的星际脉冲与人声形成量子纠缠,恰似荷兰画家埃舍尔笔下永无止境的彭罗斯阶梯,在听觉维度构建起自我认知的拓扑空间。
制作人郭一凡的实验性手法在此展露锋芒:中国大鼓的浑厚震动与钢片琴的晶莹音色相互碰撞,宛如敦煌壁画中的飞天伎乐穿越时空而来。特别是在尾声处的“hygge”吟唱段落,不同音色如彩砂般层层堆砌,最终在“不疾不徐地前进”处轰然坍缩,完成从具象到抽象的禅意升华。
葛大为的歌词创作暗藏存在主义哲学的密码——“命运的圆周”既是对西西弗斯神话的当代转译,也呼应着海德格尔“向死而生”的生命观。当郁可唯唱到“追逐片刻的欢愉,如永恒的腐朽”时,其声带边缘振动产生的气流感,恰似萨特笔下“粘滞”的存在困境——那些被社交媒体异化的快感,正将我们拖向意义的沼泽。
但歌曲并未止步于虚无主义的泥淖。在“画一张哭脸当作是我,也算人生”的转调处,“声门击振”的技巧让每个字都像被砂纸打磨过的水晶,折射出加缪“反抗荒谬”的生命力。这种从压抑到释放的情感曲线,与MV中众生背影渐次转身的视觉叙事形成互文,完成从“被观看”到“自我凝视”的主体性觉醒。
作为“《路过人间》plus”的升级之作,《寻》在音乐治疗学层面展现出惊人开创性。歌曲中段突然插入的色空鼓演奏,其空灵泛音频率(432Hz)经科学验证能与人类脑波产生共振。这种声疗技术的运用,让音乐不再是单向的情绪宣泄,而成为可量化的心灵修复工程。
在“寻一个疯狂的自己,从来不属于任何你”的呐喊式演唱中,郁可唯刻意保留的呼吸声与齿音,形成现象学意义上的“在场证明”。这种未加修饰的真实感,恰似德国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社会雕塑”理论的声学实践——每个听众都在参与重构自我的艺术创作。当录音室版本比Live演出多出0.3秒的空白留白时,我们突然明白:治愈从来不是消灭伤痕,而是学会与裂缝共生。
或许生命的真谛正如歌中所唱:“越真实、越寂寞”,但正是这份带着痛感的清醒,让我们在万千镜像碎片中,瞥见了那个“不疾不徐地前进”的完整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