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人:金悦
凌晨时分,推开窗,风卷帘处,星河在云层后若隐若现,像是被揉碎了的月光,落在长江的褶皱里。周深的声线便在这样的时刻携光而来,恍若长江携带千年冰碛的沉吟,又似春潮初破时的泠泠。这位被天使吻过的歌者,在《和光同尘》中褪去了《大鱼》的幻世缥缈,将歌声沉淀成水墨画般的东方叙事,于当代精神困境中打捞起古老智慧。
《和光同尘》由董颖达创作词曲、周深演唱,作为电视剧《大江大河2》的主题曲,于2020年12月16日以单曲形式发行,后收录于同年12月20日发行的专辑《大江大河2 电视剧原声带》中。
2021年3月5日,该歌曲获得《剧耀东方·2021电视剧品质盛典》电视剧品质金曲奖。
“和光同尘”四字源自《道德经》——“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却在董颖达的笔下生长出新的年轮。当周深唱出“月落星沉,日出东海”时,我们仿佛看见青铜器上的饕餮纹在月光下苏醒,那些盘旋的线条既是农耕文明的密码,也是工业时代的图腾。歌曲中的江河意象在管弦乐与电子音效的交织中愈发恢弘,如同北宋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描绘的“三远”之境:高远、深远、平远的空间叙事,在音符里叠化成时代精神的立体透视。
周深用气声唱法处理“八方汇聚的小溪”时,声带边缘振动产生的气流感,恰似晨雾中若隐若现的涓涓细流。而当唱到“奔腾向前的大江”,他忽然切换至全真声的金属芯,喉腔共鸣如夔门激浪般震人心魄。这种声乐技法的阴阳转换,暗合了庄子所言“至阴肃肃,至阳赫赫”的天地之道。
在工业文明的铁幕下,歌曲中的“尘埃”意象展现出惊人的现代性解构。当合成器模拟出机械运转的轰鸣,这云雀般的吟唱将金属冷感化作绕指柔:“你看那盛放的花儿,期盼的种子”。让人想起敦煌壁画中飞天反弹琵琶的悖论之美——在最沉重的历史尘埃里,往往绽放着最轻盈的艺术之花。
“不为盛名而来,不为低谷而去”的反复咏叹,恰似《诗经》的重章叠句。此处的咬字处理极具匠心,“盛名”二字用头腔共鸣营造出缥缈感,“低谷”则下沉至胸腔共鸣,形成声乐空间上的垂直落差。这种声音建筑学,与宋代山水画中的“深远”构图异曲同工。
当120人交响乐团与电子合成器在间奏中对话,我们听见了古老编钟与现代电子脉冲的跨时空和鸣。这种音乐织体的复调性,恰似费孝通笔下的“差序格局”——个体如涟漪般扩散,最终汇聚成时代的洪流。副歌部分采用的“弱混声”技术,让每个音符都像沾着露水的蛛网,既脆弱又坚韧地连接着天地晨昏。
在“跌跌撞撞的摸索”处,周深刻意保留的气息断续,这种未完成的美学让工业化时代的机械精确性重新获得了生命的温度。
尾声处以头声区唱出“和光同尘,为你而来”时,那声音仿佛穿越良渚的玉琮、殷商的甲骨,最终落在5G基站闪烁的指示灯上。此刻我们终于懂得:真正的东方美学从不在博物馆的玻璃柜里,它始终在星光与尘埃的共舞中生生不息。正如歌中所唱:“宽广的大河,来自八方汇聚的小溪”。
在星光与尘埃间起舞,亦可是人生最美的姿态。
在这泥沙俱下的时代,且让我们“和光同舞,奋不顾身的坎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