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陈思诚 / 戴墨
豆瓣评分:6.5
观影人:今闻
《唐探1900》是一部口碑两极分化的电影,如果你接受它的价值观输出,那么里面的华人苦泪、“救中国”的时代主题仍旧会让你在观影时贡献眼泪;但如果你是抱着悬疑、探案的目的来看,脸谱化的人物设定、单调线性的推理、不太严谨的反转都严格来说配不上“探案”二字。
从角色塑造来看,偏向于历史正剧的标准结构从来不缺四种人:坚定纯粹的革命者(郑仕良,原型:郑士良)、心向革命的守旧派(费洋古 原型:费扬古、谭锦镛)、守旧的革命派(白轩龄,原型:李希龄)以及纯粹的守旧派。纯粹的革命派跟纯粹的守旧派很好刻画,然而心向革命的守旧派和守旧的革命派才是这部电影画龙点睛的妙笔。
网上关于“费洋古”这个角色的解读很多,诸如他在生命最后时刻喊出的“救中国”而非“救大清”,代表着一种觉醒,从维护封建特权统治,转变为追求国家和民族的新生。这个角色细细品来其实塑造得相当用心,有着一身好武艺,耍得一手飞刀,却从来不把飞刀扔向华人;有着“尊贵”的血统、各种各样的名号头衔,在过海关时仍然被扒个精光;原本是抓捕革命党人的清廷走狗,在最后时刻却能秉持大义,奋起反抗。也许在最后的时刻,他心中有着一种豁然,革命党想的“亡大清”,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救中国”?
白轩龄同样仍值得解读。这个集合着华工苦难、华人互助等元素,但始终脱离不了时代的桎梏。在其治下的唐人街,被其子白振邦一语道破真相:“离开了国家,推开窗却仍旧是满眼的烟馆、赌场和妓院,这难道就是华人的未来吗?”白轩龄身着西装,出入高档场所,试图以财富和地位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然而,在白人眼中,他永远是低等的华人。议会听证会上,他挺直脊梁,用颤抖却坚定的声音为华工争取权益,历数华工为美国建设洒下的热血与汗水,可换来的依旧是冷漠与歧视。他在东西方文化夹缝中生存,左右逢迎,“逢神就拜”,这种“两面性”让这个角色更加丰满。“灰色”的角色其实塑造起来远比正面或者反面角色更难,当真正代入角色之后,才越发理解华人在异国他乡的不易。
48年前,胡金铨导演筹拍《华工血泪史》,历经十年,心血耗尽,最终资金断裂,电影流产。《唐探1900》也正如周润发所言“等这部戏等了三十年,这次圆了我的梦。”某种程度上也算《华工血泪史》的延续。无论作为商业电影的最终票房如何,这部电影能够让网友搜索起一个个人物原型,回顾人物原型在时代浪潮中如何留下自己的笔墨,去启发自己活在当下,就已经超越了电影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