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分享·致知

靳元元荐书:《荒野上的大师》

来源:湖北经济学院发布者:徐康发布时间:2025-02-17浏览次数:318


作者:张泉


推荐人:靳元元(2023级虚拟学生)


推荐理由:


此书被誉为中国版的《人类群星闪耀时》。

翻开《荒野上的大师》,仿佛推开一扇尘封的历史之门,扑面而来的是黄土高原的朔风、西南边陲的瘴气,以及一群在动荡年代执意用学术之光照亮民族前路的学者背影。张泉以纪录片般的笔触,将中国近代的考古史编织成一部史诗,既是对一代学人群像的深情凝视,亦是对知识人精神命运的深刻叩问。 

“荒野”是这本书的核心意象。它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荒芜——学者们跋涉于战火未熄的村落、风沙漫天的戈壁、盗匪横行的深山;更是精神层面的困境——在“国将不国”的危局中,学术研究被视为“逆流之妄举”,甚至被误解为“盗墓”或“破坏”。然而,正是这样的荒野,成了大师们的精神原乡:丁文江在零下十八度的太行山绘制地质图,梁思成拖着病体攀爬独乐寺的斗拱,陈寅恪在失明后仍以记忆续写唐史……他们的足迹,如同暗夜中的星光,穿透时代的阴霾,照亮文明的根系。 

书中最动人的细节,是学术与生命的纠缠。李济在安阳殷墟的发掘中,用毛刷一寸寸清理青铜器的纹路;赵元任为记录方言,徒步穿越疫病蔓延的西南村落;林徽因在肺病咯血时仍伏案绘制古建筑图纸。这些画面剥离了“大师”的神圣光环,还原了知识生产的肉身性——学术不是书斋中的玄思,而是“用手触摸历史,用脚丈量山河”的实践。更可贵的是,作者并未将他们的选择简单归结为悲情叙事。正如翁文灏所言:“即便中国暂时亡了,也要留下工作的成绩”,他们的坚守既是学术自觉,更是对民族尊严的无声捍卫。

张泉的笔触冷峻而悲悯。他揭露了这群学者在政治夹缝中的挣扎:傅斯年以“外圆内方”的处世术周旋于权贵,王国维以遗老身份守护文化正统性,梁启超在学术与政治间反复撕扯……这些矛盾揭示了知识人的永恒困境:如何在理想与现实、独立与妥协之间找到平衡?书中借鲁迅的嘲讽与陈寅恪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这一问题提供了辩证的答案——真正的学者,既需有“西西弗斯推石上山”的勇毅,亦需有“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清醒。

大师们的故事提醒我们:真正的学问从来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而是“以全部人类文化史为背景”的胸怀。他们的田野不仅是地理空间,更是一种精神姿态——在碎片化的信息时代,我们更需要走出虚拟的“舒适圈”,在现实的荒野中寻找真问题。正如梁思成在测绘应县木塔时感叹:“建筑是石头的史书”,而青年人的使命,或许就是成为历史的解读者与续写者。 

“哪有什么黄金时代,从来都是勇毅者于深谷中劈出一线光明。”  

当你在读这本书时,或许会想起陈寅恪失明后仍摩挲书页的手,想起丁文江雪地中冻裂的笔记本,想起林徽因病榻上未完成的图纸。这些荒野上的背影,终将成为你们心中的星轨——在迷惘时指引方向,在倦怠时点燃热血。愿每一个年轻的生命,都能在自己的荒野上,走出属于这个时代的光明。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