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施嘉诚 见习记者 丁茹嫣
头戴官帽,身披长袍,一老生行云流水般振袖、捋髯、迈步.……2015年12月12日晚,“经院出彩人”活动舞台上,七号选手周之艺扮演老生,带来京剧《赵氏孤儿》选段,受到在场师生热捧。
卸妆后,台上老迈沧桑的老生变成了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她便是来自注会Q1341班的周之艺,学习京剧已10年。
精心准备求“出彩 ” 老生“程婴” 惊艳舞台
周之艺是湖北宜昌人,儿时性格外向,在母亲的安排下,9岁那年拜在了宜昌市京剧团国家一级京剧演员谭联寿门下,学习京剧。
上大学之后,她很少在公开场合表演,闲时会在寝室清唱几句。在同学的鼓励下,周之艺参加“经院出彩人”活动,表演她最喜爱的京剧。她选定《赵氏孤儿》 选段中的老生程婴这一角色。“我敬重程婴忍辱负重的气节,想诠释好这个角色。”她说。唱词不过百字,如何在五分钟之内诠释好角色?选定节目后的周之艺常常思考,有空便练习,一练就是两三个小时。
登台表演前,抹晕,描眉,吊眼,束发,上袍,蹬靴,戴髯,她精心装扮。上台前几分钟,周之艺还在后台默戏,把握角色神韵,力求在舞台上表现出色。音乐一响,“程婴”迈着方步,徐徐走来,唱到“眼见得,两离分”的“分”字处,浓郁苍凉的音调直拔而上,辗转起伏。“‘分’字最能表现程婴心急如焚、彷徨无奈的心情,所以得用心把握。”周之艺说。
演出当晚,同学张梦晗在周之艺卸妆后才敢相信是她,“真没想到她的功底如此深厚,唱得太好了”。面对夸赞,周之艺自称是新人,要努力向专业演员迈进。
从形似到神似 戏曲是一生的坚持
“你有几分英气,演老生可行。”9岁拜师时谭联寿老师的建议让她从此走上了反串老生的京剧学习之路。师父唱一句,自己学一句,一天往往就学两大句,《捉放曹》一练就是半年。周之艺回忆起,自己第一次登台因为紧张念错了词。下台后,师父没有责备,反而奖励她一本笔记本,从此周之艺便坚定了学好京剧的念头。
同学们都说周之艺眼睛奕奕有神,却不知京剧老生有“勒头吊眉”的要求。演员用特制的带子把眉毛和眼角吊起来。“一个小时人会晕,三个小时人会吐”。周之艺头昏的时候就暗暗打气,“用专业演员的标准要求自己”。老生不但形象上要贴近人物,表演更要契合人物精神,周之艺经常请求师父给她讲戏,然后默默记下各种技巧。
周之艺介绍,前三年的学习是模仿功架,随着经验丰富,她才渐渐把握角色的精气神。每逢登台演出,周之艺会请老师“挑毛病”。谭老师总是一丝不苟地“抠”戏,纠正唱腔。周子艺说:“京剧是坚持一生的事儿,什么时候都有毛病可挑。”
唱好生活这台戏 舞台之外亦精彩
台上的表演精彩,台下的生活亦丰富。
周之艺喜爱阅读,一年读书近200本,加缪、卡夫卡、易卜生等国外名家的作品,她尤为喜爱。青年艺术家王佩瑜是她喜爱的老生名家,周之艺常常学习模仿。
周之艺还担任了两年院系女子篮球队的前锋,篮球场上也可看见她练习的身影。她还喜欢健身,每周都会去健身房锻炼。“我喜欢运动时候热血沸腾的感觉,更能让我冷静思考生活。”她说。
一静一动,看似差距很大,在她身上却和谐统一,其实都需要专注力。周之艺说:“唱好舞台上的戏,也要唱好生活这台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