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分享·致知

“乐”己达人:《彩云追月》

来源:湖北经济学院发布者:徐康发布时间:2024-05-27浏览次数:535


推荐人:金悦


夜未央,月朦胧,风清扬。引一弄月光,填补过往;望满天星河,独立苍茫。月亮自古以来被文人墨客赋予了许多美好的意象,是人们表达内心情感的重要载体。

每个人内心深处都藏着一轮明月,它代表着梦想和希望。无论我们身在何处,无论我们遇到什么困难,温柔静谧的白月光总会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给予我们力量和勇气。每个人心中也有一片彩云,它象征着情感和回忆。这片七彩祥云时而绚丽多彩,时而淡雅宁静,记录着我们的喜怒哀乐,陪伴我们度过每一个重要的时刻。明月和彩云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我们丰富的内心世界。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最近大热的《彩云追月》。

《彩云追月》是一首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的传统乐曲。这首曲子不仅在音乐领域内享有盛名,还跨越了语言和文化的界限,成为流传广泛的经典之作。它是浙江作曲家任光在1935年创作的民族管弦轻音乐作品,由百代国乐队演奏,上海百代唱片公司出版。因深受大众喜爱,成为任光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该曲采用中国传统音乐特有的五声音阶写成,旋律简单质朴、优美动听而富有民族色彩。乐曲中西合璧,还运用了上五度的自由模进和探戈的节奏,在当时算是很新潮的国乐。

“彩云追月”寓意着仙人驾五彩祥云奔向月宫的仙境,反映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月亮的特殊情感和审美趣味。轻盈的节奏感和空旷的音色,形象地描绘了浩瀚夜空的迷人景色,充满了浓厚的东方神秘色彩。

近日,有抖音博主发布视频称:“当年粤军十九路军唱着广府名曲《彩云追月》奔赴淞沪战场,与日寇一决生死”,而信者不在少数。如果了解这段抗日历史,就知道此言纯属消费民族认同感的无稽之谈。

1932年1月28日,日军发动对上海的进攻,制造了“一·二八事变”。驻守上海的粤军第十九路军在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的率领下,浴血奋战近四十日,粉碎了日军“四小时占领上海”的狂言,成为在全国声名大噪的抗日军队。试想,1932年的十九陆军怎么可能唱着三年后才被创作出来的《彩云追月》奔赴战场呢?谣言应止于智者,也不应成为假借爱国来博人眼球、赚取收益的流量密码。

此外,该曲是否为广府名曲也无史料证实。但可以明确的是,《彩云追月》最初只是纯乐曲,后来才陆续出现多个调寄《彩云追月》,并按照曲调填入粤语、国语、闽南语、日语等歌曲版本,显示出其跨文化的魅力。比较流行的粤语版包括70年代郑锦昌演唱的《几度夕阳红》和90年代叶倩文演唱的《红尘》等。其中,最早出现的粤语版是1963年由香港粤曲撰曲家李愿闻填词、歌手崔妙芝演唱的《彩云追月》,作为香港电影《永远的微笑》的插曲,该版本的词意最贴合原曲标题的意境。随着70年代粤语流行曲逐渐兴起后,此版本经由新加坡“粤语天后”丽莎(黄焕婵)翻唱后,就开始长期流传在两广地区及海外华人地区。

岁月如歌,经典咏流传。每一颗星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一盏灯都承载着美好的未来,让我们继续在时光里寻觅那一抹永恒的旋律,寻找那份属于自己的轻盈与自由。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