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

来源: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3-12-18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形成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运行方式。近年来,我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以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以教学体系改革为重点,以搭建高水平学科和实验平台为保障,产生了一批较高水平的成果,并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截至目前,我校已建设了1个“拔尖人才计划”、3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计划”为代表的多层次、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标杆,成为引领示范人才培养改革的实验区;与多家知名企业联合创办了农银长江学院、中商预备经理班、冷链物流研究院等校企合作平台,共同探索需求导向、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机制;与校外单位共建淘宝创业等15个高水平实验室,与150余家单位签署了校企战略性合作协议,共建各类实习实训基地165个,邀请政府官员、行业专家及企业高管来校讲学,围绕“六个共同”打造协同育人机制;秉承开放式办学思路,与国内外多所知名大学签订了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合作协议,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近三年来共取得了29项国家级奖,60项省级奖,其中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有4支参赛队伍获奖,充分发挥了竞赛服务人才培养的功能。这是我校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资源和基础。另一方面,当前人才培养工作仍然面临社会需求多样性、学科专业差异化、学生发展个性化等挑战,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仍不同程度的存在:培养目标不明、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式方法单一等问题,并已成为制约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主要瓶颈。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和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落实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入推进教学改革和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围绕学校办学定位和“两有三实”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以校政行企协同育人为路径,推进学分制、专业核心课程制、辅修专业学业证书制等教育教学改革,不断优化培养过程,构建目标多元、方式多样、制度科学、管理规范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基本原则
  (一)培养目标多元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同时,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学校生源的个体差异日益扩大,学生的需求呈现多样化。为适应市场需求,满足学生个性发展,根据我校实际情况,确立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主,同时培养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两有三实”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即主要培养具有宽厚的基础理论、宽广的专业口径、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对区域经济建设、行业、产业具有较强适应力并具有持续发展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同时根据学生的潜能和特点,培养一部分学科交叉、知识综合的复合型人才和基础扎实、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二)培养方式多样
  要实现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必须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学程分段、方向分流、分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思路,实行“通识教育+专业基础方向教育+实践教育”的“1+2+1”基本培养模式,即在第一学年进行通识教育,第二、三学年进行专业基础教育及专业方向教育,第四学年进行实践教育(实践教育也可根据专业特点分段穿插在其他学年)。此外,各专业可根据专业特点、培养目标、社会需求和学生个体特质,结合本学科专业发展要求,实施校地、校校、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和中外分段、国际合作培养模式,及其它有利于突出学校优势学科专业、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主辅修模式及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导师制模式。
  (三)培养制度科学
  教学制度建设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既注意发挥教学管理科学规范的功能,又注重教学管理的弹性,在保证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要求的前提下,从制度上保障学生学习自主性、选择性,发挥学生的潜能、满足学生的成才需求。学校将逐步推行学分制、主辅修制、本科生导师制,增加学生选择专业、课程、教师、学业进程、学习方式、学习内容等的灵活性,真正建立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质,满足不同类别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四)培养管理规范
  各教学单位要牢固树立“向规范的教学管理要质量”的理念,把落实教学管理规范化当作一项提升教学管理水平,促进学校教育健康和谐发展的内涵工程。要将体现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格与质量标准要求的教学管理体制、程序、方法等,用制度和条例的形式确定下来,形成科学严谨的教学管理体系,使各个教学环节、教学岗位的工作标准都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实现教学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

返回原图
/